上一章我们说了宋朝和元朝的纸币的故事,接下来说明朝。

 

在说明朝之前,我们把我们前面说的内容稍微捋一捋。

 

我们事实上说了两个朝代,也就是宋朝和元朝,同时我们也说了两个阶段,当然这两个阶段不是跟两个朝代对应的。

 

第一个阶段就是交子在民间的产生和此后收归国有。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要么交子这种纸币,牢牢的根金属货币,也就是铁钱一一对应;要么就是在收归国有的时候,虽然不一一对应,但是他有固定比例的保证金。不知道朋友们还记不记得,宋仁宗第一次收归国有的时候发行了1260万贯的交子,他同时储备了36万贯的铁钱,此后每一届发行数量都差不多,发行新的,回收老的,这个保证金比例应该是不变的。

 

这个特点,用我的话说就是坚持了一个原则,那就是纸币是金银的影子,或者说,纸币是马,金子就是拴马桩,在这里是铁钱,把马一直拴在拴马桩上。

 

第二阶段就是北宋也好,南宋也好,元朝也好,不再把马拴在拴马桩上了,让马儿自由的跑,最后都玩失败了。

 

我在前面说,自从纸币产生以来,人类一直纠结于纸币到底绑不绑定金属。一会绑一会放。那么前面这两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就是绑,第二个阶段就是放。

 

接下来的明朝是绑还是放呢?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穷苦的孩子出生,爹妈死了都没地儿埋,小的时候没有饭吃,因为没有饭吃,曾经去出家当过和尚,他不是真心去信仰佛祖,只是为了在寺庙里混口饭吃。

 

前面也讲了,元朝的灭亡和纸币的泛滥成灾有直接的关系,这一点朱元璋先生是了如指掌的,因为他是农民起义的领袖。

 

朱元璋本来的名字不叫朱元璋,叫朱重八,后来为了表达他反抗元朝统治的决心,才改这个名字的。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他的这个璋是王字旁这边一个文章的章,是一种玉器,特点是非常尖锐。他的这个姓朱的朱,与“诛杀坏人”的“诛”——也就是言字旁这边一个姓朱的朱,是谐音的。朱元璋的意思就是诛杀元朝的尖锐利器。

 

朱元璋这样的特殊心理和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让他对元朝纸币泛滥有痛彻心扉的仇恨。

 

朱元璋是劳动人民出身,所以当他当了皇帝之后没有忘本,在对待纸币的问题上,他是最恨的,是排斥的。

 

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的做法很简单:不用纸币。

 

他抛弃了北宋、南宋和元代使用纸币的做法,一下子把货币的发展历史打回原形,只用铜币,不发行纸币。

 

我们必须承认,朱元璋先生的这个出发点是非常非常好的,要向他致敬,给他点个赞。

效果怎么样呢?

 

回答是:不好。

 

怎么就不好了呢?

情况很简单:铜不够用。

 

他不发行纸币,只发行铜币,在朱元璋先生的精心治理下,社会生产都在不断的恢复,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必然导致需要流通的财富的数量的增加。

 

我们前面说了,社会上需要流通的财富数量必须跟充当媒介的货币数量相对应。生产经济发展了,就需要更多的铜币。可是朱元璋先生没有那么多铜!

 

我们都知道,我们在前面也反复说过,金银铜铁这些东西和纸币不一样,金银铜铁的数量总是有个限度的,而纸币是没有限度的,你想要多少就能供应多少!管饱管够。

 

怎么办呢?朱元璋同志改弦更张了吗?

 

没有!

 

他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没有铜就千方百计的去搜刮铜,乃至于官府到老百姓家里去搜刮各种铜器,然后把它重新融化,再制成铜币。

 

这种做法在后来,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先生当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的时候也想到过,这是后话,我们后面说。

 

说实话,朱元璋同志也是想尽了办法。我想他当时的心态大概印证了我们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如果思想滑了坡,困难总比办法多。

 

可是思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不管朱元璋先生动多大的劲,去搜刮铜,铜还是不够用。

 

我们在前面讲过,当生产发展需要比较多的货币的时候,货币如果跟不上来,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叫做活人会被尿憋死。

 

朱元璋先生领导下的明朝经济发展这个活人就差点被铜这泡尿憋死了。

 

怎么办呢?我们下一章再说。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