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我们从物价和收入两个角度讲了中国人从1978年到2012年的情况。下面我们说说美国的情况。

 

 

1978年美国人的人均月收入856美元,除以鞋子的单价一美元每双,计算的结果是可以购买856双鞋子。2012年美国人的人均月收入是4141美元,除以鞋子的单价3.5美元,可以买1183双鞋子。

总结起来说,就是1978年美国人的月收入可以买856双鞋子,2012年的月收入可以买1183双鞋子,2012年是1978年的1.38倍,也就是美国人的2012年的生活水平是1978年的1.38倍。

对比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情况,最后的结果是,中国2012年相对于1978年通货膨胀率是480%,而美国是250%,但是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是1978年的17倍,而美国人是1.38倍。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你单单看通货膨胀率这一个指标是很难找到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的正确结果的。因为你必须还要看他收入的增加幅度。

当然我不是说任何时候说通货膨胀都必须要说收入。因为世界上有一些通货膨胀的幅度太大,你根本不需要去统计它的收入增长幅度就可以推算出来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不是下降了。因为收入增长幅度不可能有通货膨胀幅度那么大。

我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们在第三章讲过,前几年,一美元可以值津巴布韦货币多少呢?我当时说那个数字我不会读,因为太长了,那个数字是多少呢?前面是284,后面是14个0。可是你知道在1980年的时候,一美元值多少津巴布韦元吗?回答是一美元值0.68津巴布韦元。在20多年的时间当中,一个货币由0.68贬值到284,后面14个0,也就是贬值了414后面是14个0。面对这样的通货膨胀,我们还有必要去计算他的收入增长幅度吗?在20多年时间之内人们的收入有可能增长414后面14个0那么大倍数吗?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不考虑收入增长的幅度了,你直接可以得出结果。

顺便说一下,关于这个数字:我在做第三章节目的时候说,前面是284,后面是14个0,这个数字我不会读,后来有一个朋友在评论区留言,教会了我怎么读,这个数字应该读作两亿亿八千万亿四百万亿。非常感谢这位博学多才的朋友。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方说1990年,一美元兑换0.9卢布,到了1994年变成了一美元兑换3235卢布,到了2000年就变成了一美元兑换28,000卢布。从1990年到2000年,经历10年的时间,2000年卢布的购买能力是1990年的1/31,000,反过来说,1990年卢布的购买能力是2000年的31,000倍。在这种情况下,你也是可以不去计算俄罗斯人收入水平的增加速度的。10年间收入不可能增加3万多倍。

扯的有点远了。

我们从第97章开始,用了十几章的篇幅,只想说明一个问题,不要把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当成洪水猛兽。根本原因就是,金银也好,纸币也好,总之,货币只是一个媒介,一种工具。我们要的不是这个媒介,不是这个工具,我们要的是经济发展,是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纸币这种媒介、这种工具的数量一定程度地超过金银的数量,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不仅如此,纸币这种媒介的数量,略略的超过社会总财富当中需要流通的财富的数量也是有可能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直观一点,我们可以这么说,如果金子的数量是1000万两,社会总财富中需要流通的财富的数量是2000万两,那么我们通常应该发行的纸币的数量应该是2010万两左右。

从这个逻辑出发,由于金子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增长是极其缓慢的,不是说你想多一点就多一点,你想少一点就小一点,但是纸币不一样,可以人为很方便的去调控。

因为纸币只是一张收条,打一张收条不需要一分钟,而且写数字的时候多写一个0和少写一个0,时间上的差异不会超过0.1秒。但是数量上的差异却是10倍。

所以从货币发展历史的角度看,纸币这玩意儿它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创造它特别的容易和简单,调控它的数量也是极其容易和简单的。

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往往需要这种创造,哪怕它是凭空的,但是他是有好处的。哪怕创造这种收条的人,背后赚了不义之财,他这种行为也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呵呵,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的奇妙,有很多坏事,你认真想一想他却是好事。

当然有两点我们必须要坚持:

第一,我们在第5章讲到的这种凭空创造收条赚取利息,他是不义之财,是要受到批判的。

第二,我们在这里讲到的凭空创造收条,在社会需要这种收条的时候,它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这两点我们都必须要坚持,都不能放弃。

可是这两点是有矛盾的,我们稍微捋一捋。

第1条,也就是不义之财的问题,这个不义之才落到谁的手上了呢?落在少数人——也就是少数的金匠手上。

第2条,也就是为全社会创造福利的问题,这种好处落在谁手上呢?落在全社会的手上了。

看来,这种矛盾就是:为了让全社会有更多的福利,让少数人赚取不义之财。

 

这事儿,搁谁都想不通!怎么办?我们下一章再说。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