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我们提到了美国总统和国会共同任命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七名委员,这些委员大部分会为银行家说话。那么会不会有个别的例外呢?

 

从逻辑上说,不排除某个个别的经济学家独立性非常强,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身处于3000家私人银行的包围之中,但是却绝不接受任何一家银行的资助。永远保持自己独立的经济学观点。将来如果他一旦能够进入七人委员会,他说话绝对不单纯考虑3000家私人银行的利益,而是完全站在学术或者国家的利益说话。请注意,我在这里所说的是资助而不是贿赂,因为这种资助是合法的,所以我们不能说是贿赂。

有没有可能有这样的人呢?

或者我们再往深处想,美国的制造业企业也不是吃素的,这些制造业企业会不会也去资助这些经济学家。让这样的经济学家成为这些制造业企业在七人委员会里面的代言人呢。

有没有可能有这样的人呢?

我认为还是有可能的。

我认为从逻辑上说,不能排除没有,但是这种概率和占比应该是极小的。因为在这样的一个人才竞争环境当中,毫无疑问3000家私人银行占具有行业优势,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认为美国的联邦储备系统姓公的,还有一个貌似很充分的证据。那就是3000家成员银行,作为12家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股东。他们每年并不分红,而是只拿固定的股息,而且这个股息非常的低,大约只有6%,而且他们所分得的股息大约只占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年收入的10%不到。多年以来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利润大约94%左右都上交给了美国政府,其他的6%左右分给了它的成员银行。

由此可见,这19个人组成的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决策人员,尽管它们的来历大部分是来源于私人银行,但是他在为联邦储备银行办事的时候,获得的收益却是极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由此有的人推断出来说这些人在做事的时候,他基本的出发点一定是为公而不是为私。

我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没有准确的把握美联储作为美国央行的性质。

首先央行也是一种企业,他贷款给任何一个机构或个人都是以借款的形式,都是要收取利息的,言下之意是这个央行,尽管他的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但是他也是要盈利的。

但是我们千万千万不能忘了,央行虽然也是一个企业,但是盈利绝对不是他的第一目标。它的职能是制定货币政策,影响3000家成员银行的利润。当然它客观上也会影响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利润和收入。

如果你是这3000家私人银行的老板,而且你有幸成为这样一个19人委员会当中的一员。你每次在制定政策的会议上发表观点的时候,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尽量的让联邦储备银行多赚钱。一个是尽量的让你所在的银行能够多赚钱。你会选择哪一个呢?毫无疑问,如果你的出发点是让央行也就是联邦储备银行多赚钱,那你根本就分不到多少钱,那你何必还这样考虑呢?

所以说我认为这19人的委员会的成员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更多的不是看联邦储备银行赚了多少钱,自己能分多少钱,更何况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央行虽然他是要讲究盈利的,但是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央行是把盈利作为第一目标的,这样一来就好想了,那也就是说这些委员这些成员要看这个政策能为自己所在的3000家私人银行当中的某一家银行能够赚多少钱而说话。

我承认我的观点很明确,说到底就是这19人委员会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制

定货币政策的时候都会考虑他所在的私人银行的利益。

当然她会不会考虑银行业以外的企业的利益呢?比方说制造业的利益呢,另外他们会不会考虑国家的利益呢?

我认为也铁定是会的。

因为银行是整个社会的血液。全社会的经济不景气了,银行业绝对也会是跟着一起倒霉。国家衰败了,银行业自然会跟着一起衰败。

所以我认为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应该说总体上是姓私的,但是他绝对不会只干”姓私”的事情,他也会干一些“姓公”的事情。

但是问题就在于他把哪一点放在最前面,哪一点才是它的根本利益呢?我认为“姓私”才是他的根本利益,才是他应该首先考虑的利益,其他的利益是其次。

更为重要的是银行业如果要赚钱,必须要把自己和全社会的各行各业紧紧的捆绑在一起,甚至是要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捆绑在一起。这一点也决定了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虽然总体上看是一个私人性质的,但是他100多年以来却一直能够为国家和全社会服务。这也是他能够在美国存在100多年,而且在这100多年当中助力美国成为世界强国,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我们同时还要看到银行业赚钱有它的独立性,在绝大多数问题上,银行业的利益和全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在有少数关键领域,银行业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全社会的利益并不一致。

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银行业可以利用或者制造金融危机来赚大钱,赚快钱。

在这一点上,银行业的利润和社会上其他行业的利润就不太一致。

这是怎么回事呢?关于这一点,我们下一章开始,细细的捋一捋。

滚动至顶部